临近年底,在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后,大明的一切仿佛又重新回到了正轨。
百姓们继续过着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,商人们继续削尖脑袋钻空发丝的干着买卖。
官员们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,卫所的士兵们依旧重复着一三五种地、二四六操练的日子。
其实所谓盛世,不过如此。
没有战乱,没有饥饿,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。
不过此时的大明距离这两个没有,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,也还有非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。
但朱标对此却是充满了信心,只要所有人劲儿往一处使,相信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如今的文华殿内已经堆满了奏折,自朱标北伐回来以后,老朱就逐渐将所有的奏折移交给了文华殿。
不管是军机情报的消息也好,还是地方民治的奏折也罢,它们的第一去向都不再是御书房,而是太子所在的文华殿。
老朱刚开始那会儿还有些不太放心,需要随机复查核实一部分奏折,看看处理得合不合适。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老朱渐渐感觉到自己似乎已经没什么必要再看了,因为太子的行政能力已经不比他自己差了,而且还常常会出现令老朱眼前一亮的情况。
于是复查核实奏折的时间开始锐减,而是将更多的时间,都花在了与太孙朱雄英互相喊爷爷这件事情上。
朱标对此当然是很不高兴的,这么多奏折一下子压在他的身上,那不得累死吗,难不成又要重蹈覆辙英年早逝吗。
这当然是不可能的,文华殿内阁可不是摆设。
朱标将奏折首先分成两部分,从传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分,一部分是关于军情的,这部分由朱棡来负责。
另一部分便是非军情的,这部分由刘璟来负责。
于是大明就出现了这奇特的一幕,朝廷与军队卫所各方面所有的大事情决策,皆出自于文华殿这三个年轻人的手中。
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文官之首李善长和武将之首徐达的全力配合。
朱标对于徐达会全力支持文华殿的决策并不感到意外,毕竟他一向是一个很有政治觉悟的将帅,心中永远都有大局观。
但是让他比较意外的是,李善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变成了这样。
他也不再拉帮结派了,也不再争控制权了,反正文华殿是怎么下命令的,他李善长就怎么如实传达下去,若是事情没做好下面儿自然会有人来背锅,中书省本就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朱标只能自己强行解释,或许是曾经的提醒让他突然领悟了吧。
自从李善长变得不怎么管事以后,中书省的大事情自然就落在了平章政事胡惟庸的身上。
胡惟庸如今可是文华殿的常客,少则两日多则三日必来文华殿走上一趟,每一趟待的时间都按时辰计数。
坊间传闻说,胡惟庸是太子跟前的大红人,下一任的丞相人选必然就是胡惟庸了。
一传十,十传百的,传得有鼻子有眼的。
朱标对此也不在意,传吧,尽管传吧,是妖魔是鬼怪总会有显形的那一天。
说起平章政事,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位平章政事杨宪了。
如今杨宪担任平章政事,主管移土政策一事已经有近五年的时间了。
还有鱼鳞册一事也一并交给了他,反正这两件事有诸多相同的地方,到目前为止可谓是成果斐然,政绩突出。
整个长江两岸数百里的土地情况,朝廷都已基本掌握,下一步正准备朝着关中或者西南方向继续推行。
不过现在的问题是,现在杨宪想要外出视察工作的话,都必须要派一支亲军卫过去保护他才行。
无他,现在整个大明想要杀他的人没有一百万也得有八十万了。
而另一个享受这个待遇的还有税部尚书陈宁,当然了,陈宁比起杨宪来说还是差了几个级别。
陈宁本就是淮西死党就不多说了,江浙一带想怎么整就怎么整,后面有的是人给他撑腰。
但杨宪属于浙东党还如此行事就有些说法了,连自己派系的人你杨宪都整,以后谁还会跟着你办事谁还会服你,就连刘伯温也没搞明白杨宪何以变成了这样。
这其中当然是朱标做了一丝小小的手脚,在杨宪担任平章政事的前两年时确实是遵循了刘伯温的建议,慢慢干安全的干。
可是朱标在听说这一状况后就不太高兴了,老子时间这么紧哪里容得你慢慢干。
但是此事还不能以权力或圣旨强压他,这事儿最后还得他本人自愿才行,不然这百年大计是做不好的。
当然这也不排除,朝中一时间还真找不到比杨宪更适合的人选。
所以朱标就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他,信中也没其他的内容,主要就说了三点。
第一点是事情办好后,直接授予世袭罔替的爵位,至于是侯爵还是公爵,就要看你杨宪最后会交出什么样的政绩来了。
第二点是免死金牌,因为之前朱标的干预,所以目前朝中还没有谁拥有免死金牌,那么这一块由朱标颁发的唯一一块免死金牌,那绝对是能够相信的。
最后第三点,也就是警告了,这番话是送信人口述转给他的,告诉他若是再这样延误大计,将直接以元庭奸细论处。
这信一寄过去,杨宪那边的工作情况就立马得到了改善,他还回信说,保证在十年内完成任务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